一、简介
可视媒体计算研究所隶属于安博平台,安博(中国)一站式服务平台及智能信息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致力于计算机图形学、虚拟现实、计算机视觉、计算机仿真、智能计算与系统统优化等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开展国际学科前沿的探索和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实施,先后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防预研项目等。近五年来,在ACM SIGGRAPH/Multimedia、IEEE CVPR/ICCV/VR以及IEEE TPAMI、TIP、TVCG、TMM等顶级会议和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相关成果在国防、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取得落地应用。
研究所与来自美国、英国、瑞士、日本、韩国、新西兰等十余所国际顶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开展了深度合作,重点围绕可视内容生成、智能图像处理、计算摄像、智能系统优化等领域展开联合研究。研究所在国际顶级学术平台上屡获殊荣,先后荣获欧洲信号处理学会2020年度最佳论文奖、ICML2020会议最佳论文奖、ACM Multimedia 2023会议最佳论文提名奖等,智能夜视成像系统荣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国家级金奖等。
二、师资队伍
1、队伍构成
教师队伍层次高、创新能力强、学缘和年龄结构合理。在职教职工总数9人,其中教授3人,副高级职称5人,博士生导师5人。研究所拥有国家级高层次领军人才1人(兼职)、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2人、北京市教学名师1人,北京市科协青年托举人才1人。
2、高层次人才
高层次人才 | 姓名 |
国家级高层次领军人才 | 黄华(兼职) |
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 | 张磊、付莹 |
北京市教学名师 | 李凤霞 |
北京市科协青年托举人才 | 朱林 |
三、科学研究及成果
图形、图像、视频等可视媒体数据是内容呈现的主要载体,也成为人工智能时代的数据顶流。研究所围绕可视媒体数据的获取、处理、分析及利用,研究面向内容生成、成像感知、虚拟现实与仿真的智能计算理论和方法。
(1)面向内容生成的媒体计算
可视内容提供了人类交流93%以上的信息,优质、按需、多样的内容生成在经济、文化、国防、安全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以计算机图形学三维建模/渲染、生成式人工智能等为代表内容生成方式能够提供高真实感、多样化、可复用的可视内容,既满足了不同应用环境下的内容利用需求,也为人工智能算法提供了数据基础。涉及以下相关研究方向:
● 计算机图形学
● 多媒体技术
●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
(2)面向成像感知的计算摄像
摄像技术模拟并延伸人类视觉获取外界信息的功能,是机器系统获取与感知视觉信息的核心渠道。通过将信号处理、智能计算等思想应用于视觉信息获取与感知任务中,研究高质量、高精度、高效率的成像理论和方法,以及图像/视频智能处理技术,能够突破传统摄像的极限,更有效地利用图像/视频数据。涉及以下相关研究方向:
● 图像/视频处理
● 计算摄像学
● 计算机视觉
(3)虚拟现实与仿真
虚拟现实与仿真技术是多媒体技术诞生之后又备受计算机研究关注的热点,被认为是二十一世纪可以使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几大关键技术之一,对国防、工业等领域的模拟训练、系统仿真评估意义重大,在先期技术演示验证、科学技术可视化、设计与制造、教育与培训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涉及以下相关研究方向:
●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
● 计算机仿真与人机交互
● 智能优化与调度
四、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
研究所积极承担国家和学校的公共基础教学工作,依托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大学计算机公共课程群虚拟教研室开展线上线下结合的教研活动,通过产教研融合开展计算机领域的优秀人才培养。
(1)公共教学工作
面向全校开展“大学计算机”、“人工智能与计算科学”、“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科学与程序设计”“计算机应用”等一系列基础课程。撰写了《大学计算机》,《大学计算机实验》《C语言程序设计教程》等系列教材,其中《大学计算机》获得首届全国优秀教材奖。研究所负责国家级“大学计算机公共教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以及“大学计算机公共课程群虚拟教研室”的实验教学工作,构建了从基础到专业的虚拟仿真实验体系,建设了包括“大学计算机”课程在内的系列国家级精品在线课程。
(2)创新人才培养
研究所积极开展学术研究成果与学生的创新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育人工作,获得13届全国挑战杯特等奖等一系列奖项。研究所教师担任北京理工大学ACM-ICPC竞赛队主教练,指导队伍在亚洲区域赛中累计获得20枚金牌、60枚银牌和70枚铜牌,入围2013、2014、2015、2022、2023年世界总决赛,最好成绩为世界第13名。